当前,我国审计全面进入全覆盖时代。大数据具有容量大、处理分析复杂数据能力强等特点。如何以大数据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以大数据技术推进审计全覆盖,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现代化新福州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运用大数据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
一是运用大数据推进审计全覆盖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3个配套文件,对未来审计工作制度的完善、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部署和安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选择。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付诸实施,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财政审计成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迫切需要。
二是运用大数据推进审计全覆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当前,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都普遍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财政部门开展的“金财工程”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业务应用系统,涵盖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等业务;税务部门开展了以税收征管系统为核心的“金税工程”建设;人民银行围绕国家金库信息工程的建设,建立了会计核算、财政库银联网等系统。以上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发展,迫切要求运用大数据开展财政审计。
三是运用大数据推进审计全覆盖是财政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精细化管理要求之下,财政预算审查、预算执行差异分析、预算与决算的对比分析都是使用系统大数据来完成的。相应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要实现全口径分析,必须使用系统数据,如利用国库支付系统的数据,通过对指标来源、资金性质、资金流向的跟踪分析,实现所有财政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
二、近年来我市运用大数据创新审计工作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福州市审计局坚持数据先行,以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市县联网为载体,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路子,先后从“同级审”、税收征管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始搭建数字化审计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对预算单位审计的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
一是从应用审计管理小模块起步,奠定技术基础支撑。
目前应用于同级财政和部门预算执行及税收征管审计中分析数据文件的计算机审计技术主要包括嵌入审计模块技术以及通用的审计软件。目前,我市审计普遍使用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 Office,AO系统)即是部署在一线审计人员的便携式计算机上为开展就地和送达的审计项目设计开发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其中已经建立100多个财务数据的采集模版,可以支持多版本的财务数据导入,同时已基本具备了审计分析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如SQL分析、多维分析、行业分析、疑点库模型共享等。
二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方法,保障覆盖面拓展。
采用“集中分析、分散核查”模式,抽调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加大前期数据分析投入力量和时间,充分提高疑点筛查的精准性和效率性;采用联网审计模式,在开展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审计中,构建地税联网模块审计模式,实现对全市税收征管审计的全覆盖;采用审计组内“双主审”制,开展个性化数据分析工作,提升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基于以上三方面,对审计监督对象实现由“局部”向“全面”、“本级”向“多级”转变,实现横向覆盖所有同级预算部门,纵向覆盖市、县两级的审计监督网络。
三是开展大数据分析,促进审计成果提升。
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注重应用宏观分析模型,从整体、效益上分析数据,实行追踪审计方法,通过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最后从整体大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税收征管审计,针对地税部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特点,选取特定行业、税种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对地税征管系统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进行关联对照、比较,分析,精准定位审计疑点,发现普遍性、广泛性问题。
三、目前运用大数据审计存在的局限和困难
目前我市大数据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被审单位数据集中统一存储交换的审计数据中心,未能将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系统收集的各类相关数据,按行业、按单位、按年度以目录方式分门别类存放,数据整合利用分析的基础缺失;未形成与被审单位实时动态数据互联渠道,数据收集的持续性较差;未建立审计结果分析系统,历年积累的审计结果信息挖掘运用仍是空白。
二是数字化审计技术创新有待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操作难度很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财务水平和审计技能,还应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现有的计算机审计思路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分析的需要。开展数字化审计的知识有待补充,而审计部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得大数据在项目审计中难以深化运用。
三是审计数据和方法体系需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日益扩大,审计的深度不断深入,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大数据环境下的关联分析技术要求数据量大、数据面广。目前,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云计算、大数据、联网审计和一些专业性强的高技术领域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与国际上、国内先进的地方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审计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层出不穷,用以往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审计所取得的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和杯水车薪,很难在现有条件下完成审计全覆盖的艰巨任务。
四、从“准备—利用—防范”入手,推动大数据审计上新水平
一是做好系统准备,打造大数据审计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紧扣大数据审计需求,充分利用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成果,以数据融合为目标,构建“一大网络、三大中心、六大系统”为主体的数字化审计平台。
一大网络,即借助电子政务外网,搭建纵横交织的大网络,为上下级审计机关及与财政、地税、社保等重点单位数据互通和共享奠定基础。
三大中心,即建设审计交换中心、审计数据中心和审计数据备份中心。
六大系统,即建设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联网审计分析系统、审计结果分析系统、网上审理软件、权力运行风险电子监控系统等六大系统。
同时,建立完善维护好审计对象库。开发建设审计对象管理小软件,明确职能处室牵头,按照法律法规应列入审计对象的单位和资金进行分类,完善审计对象基本情况、以往审计结果,以及从相关部门取得的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并在每次审计结束后,及时补充最新审计资料,根据对审计发现问题、以往问题整改情况的综合评价,更新风险控制评级。以利于今后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参考,完备的历史审计资料还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推进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是做好数据准备,积累大数据审计之源。
大数据审计最为核心的还是数据。没有数据源,就等于无米之炊。按照数据广覆盖、连续性的原则,构建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库、审计机关审计结果数据库、第三方信息数据库、互联网舆情数据库等四大类数据库。在数据准备方面,采取联网实时收集、审计中收集、定期上报等方式,对能收集到的数据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应收全收。
在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库中,收集全市口径财政、地税、市直所有部门全部一、二级预算单位数据库,包括预算单位的预算指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总预算会计数据、财务核算数据、地税征管数据;各县(市)区审计机关按照要求收集本级财政和预算单位所有业务、财务数据,实现了从市到县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部门预算审计数据。同时收集社保基金、公积金、低保资金、保障房建设等相关数据。在审计结果数据库中,通过审计结果分析系统,将审计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非结构化文档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通过开展网上审理将现场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充实到基础数据库。在第三方信息数据库中,收集发改、规划、环保等其他重要职能部门相关数据。在互联网舆情数据库中,针对互联网数据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形式存在、数据多、更新快的特点,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局等网站收集与审计相关的大量数据。
三是做好制度准备,引导大数据审计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制度影响方向。在推进数字化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注重顶层设计,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规划和规范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审计工作。着眼于建设完善审计指挥管理体系,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目标管理机制,把审计指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从审计立项开始,就把审计项目纳入数字化指挥管理体系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运作。同时,将审计指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在全市进行统筹部署,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定期提出工作指导意见,确保全市上下工作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审计人员数字化审计操作,制定发布《部门预算执行数字化审计操作指南》、《财政联网审计数字化审计操作指南》等操作指南。《操作指南》按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目录结构,规范数据采集内容、数据整理方式、数据分析模型,对每一个要点、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明确操作要求,使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明确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工作流程。在《操作指南》的指引下,根据预置的分析模型完成“规定动作”,迅速查出和落实共性问题,将节约出来的更多时间,根据整理好的基础数据“自由发挥”,查出更多个性化的问题。
四是做好智力准备,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能力。
大数据审计,关键在人。系统有了、数据有了,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一支大数据审计队伍。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审计,唯有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一搏。组织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培养一批能在现场组织计算机审计的骨干力量。组织开展中级后续培训班,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计算机审计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会等,促使现有中级人员从技术型人才向专家型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转变,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研究型团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审计成果附加值。
重点解决两个重点难题:一是如何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处理,例如,依托审计结果分析系统,准确、快速了解每个年度审计总体情况,自动统计每年审计了多少单位、多少单位连续审计了3年、哪些单位有3年没有审计。这样,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哪些单位和部门该列入年度审计范围一目了然,直接为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提供了依据。二是如何将审计问题准确归类统计。利用信息抽取、文本分类等技术,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通知书等非结构化文档转换为结构化标准表,再以审计项目为主线进行集成,建立审计结果标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数据分析。如要详细了解某个专项资金审计情况分析,有针对性的精准分析,对上一次专项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重点审计各个县市是否仍然存在相同的问题。那么在结果分析系统中,按照审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类型,先建立个性化的问题分类体系,第一层是资金性质分类,第二层是问题性质分类,然后对上一次专项审计中所有审计报告的审计问题进行标注。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自动按分类体系汇总相关数据,展示多种不同视角的分析结果。
六是做好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大数据的风险防范。
信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更是如此。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成果时,也不断地饱受大数据的侵扰。因此,在大数据的风险管理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数据传输存储使用过程的保密管理;二是建立分层的数据分析形式;三是建立数据授权制。
课题指导:林良云
课题负责:林 芳
课题成员:朱晓彤、王舒婷、陈辉瑜
执 笔:王舒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标识码:3501000024
闽ICP备202301251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0402350540号
版权所有:福州市审计局联系电话:0591-83367954
主办单位:福州市审计局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