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平台下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研究
时间: 2016-10-28 16:17
  摘要: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业务系统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以及适应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如何在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和水平情况下实现全覆盖是审计机关面临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数字  预算  审计  覆盖

  2014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署汇报时要求,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同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之《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审计“全覆盖”被首次写进政府文件,要求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意见》指出要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审计”即以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数字化审计”与传统的账表式审计不同,传统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而“数字化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数字化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转换、验证,并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相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异常数据,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方式。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是“数字化审计”的基础。“数字化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对信息系统尽心审计,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方法作支撑,“数字化审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数字化平台的特点

  数字化平台的特点是通过数据集中存储,然后“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从而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个体审查为主到系统审查的转变,从财务数据审查为主到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乃至外部数据进行海量分析挖掘的转变;二是从对电子数据的简单审查到根据审计需要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筛选和审查的转变,从审计组直接审查到数据分析团队“集中分析——提交线索——审计组核实取证”的转变;三是审计管理和组织方式也从业务处室和审计组“单兵作战”到统一指挥、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转变,大大提高了审计效能。

  那么,如何将数字化平台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呢?下面,笔者将浅谈数字化平台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优势及思考等:

   二、数字化平台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优势

  数字化平台下,审计数据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使用,改变了目前数据分散在各个处室、各个项目、各个审计人员的现状,避免出现数据毁损、缺失、泄密的情况,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通过对大数据的纵向和横向分析比对,能够充分发挥数据的“聚合”作用,发现更深层次的审计问题。

  1、审计覆盖面全

  审计由于审计机关普遍审计力量有限,每年仅能对部分单位实施审计,审计覆盖面较窄,通过数字化审计平台,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全覆盖,消除以往的审计“盲点”。

  同时也促使少数从未被审计的部门强化了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推进预算单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促进个别手工记账的部门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业务指标软件化,进一步提高了部门预算数据化、信息化的进度,也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化审计的基础及覆盖面。

  2、审计深度深

  审计通过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横向整合,如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系统的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数据与各部门会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清晰掌握每笔财政资金的具体流向和用途。

  审计通过对各部门之间某类指标或事项的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了解整体情况,使审计结果由过去主要反映单个部门问题转变为对所有单位普遍性、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集中揭示,增强了审计宏观把控能力,有助于审计人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扩大了审计覆盖面的同时,拓展了审计广度和深度。

  3、审计效率高

  审计机关人员较少,但审计任务却越来越重,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显现。在数字化审计模式下,将多部门数据集中到审计数据中心,通过数字化审计平台,充分发挥数据的聚合作用,搭建起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年度的审计方法体系,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功能,可有效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审计数据中心存储着审计人员需要的各类数据,审计人员无需处理数据,即可直接登陆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展审计工作,有效节省数据采集转换的时间,与传统审计方式相比,提高了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深度和质量,增强了审计机关查错纠弊的能力。

  4、审计重点突出

  数字化审计将大量的工作集中在数据分析阶段进行,从数据分析中找出审计重点,极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有效推动审计工作从劳动密集型向以知识经验模型为基础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审计方式转变。对前期数据分析组分析出的疑点,审计人员根据各单位的疑点数量,以疑点事项的重要性确定延伸审计对象,对疑点相对少的单位采取电话核实以及分给各相关业务处室人员核实的方式,而疑点多,事项重要的单位由分析组成员牵头相关人员进行逐一核实。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同时也节约了审计成本,促进了廉洁从审。

  5、为其他审计项目服务

  处理好的部门财务数据可以及时提供给其他审计项目,如对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事先在审计局内实现分析,减少审计现场时间。

  三、数字化平台下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数字化审计是一项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选择。实现什么样的全覆盖,如何实现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绩效水平,以下是关于数字化平台下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1、组织方式和管理形式上,要创新大数据时代审计的组织模式。还应探索尝试在更多的审计项目中运用,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树立大数据分析的概念,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审计项目,完善数据分析先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审计新模式。一是应当尽快完善审计数据库资源,规范审计数据管理;二是各业务处室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要牢固树立数据先行的观念,尽可能的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数据资源,为开展数据分析打下基础;三是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带来审计方式的转变,打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整合审计资源,开展数据分析和现场核查,最大限度发挥我局审计资源的效能,提升审计成效。

  2、进一步提高审计挖掘分析的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审计分析和核查的深度,将深度和广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宏观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一是安全保密管理,由于涉及各机关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还需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相关数据的保密管理,制定数据管理办法。二是数据报送的规范性管理,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事先应统一要求各部门确定联系人以及报送的数据格式、数据内容和报送数据的时间节点、报送方式,需要把纳入部门决算数据涉及的所有账套都要报送审计部门。

  4、进一步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分析。还需进一步加大利用加入数字化平台的编办、社保、公积金、地税等多方面外部数据,逐步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的审计方法体系,建立模型,实现预警。

  5、探索行政指导方式,体现“审、帮、促”。对数据分析和重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除通过常规的审计报告揭示问题,今后还要通过行政指导等方式促进预算单位加强管理,如对数据分析反映的部分预算单位项目执行进度慢、人均行政成本偏高等问题,采取电话预警提醒;对预算单位存在的个性问题,采取发送行政指导建议书的方式指出问题督促整改;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采取讲课交流等方式辅导提醒。加大对数据化平台的应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预算单位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4〕48号

  2、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之《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3、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2014〕45号

  4、杨丽 王涛“大数据” 背景下如何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审计月刊,2015(3)第323期37-39

来源:审计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