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归根到底是从经济角度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及执行正确与否的一种分析和评价,也是对建设项目投资的成败和效果好坏的直接反映。新修正的《审计法》第一条中特意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立法宗旨表述,表明了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效益审计的本质来看,效益审计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更高层次的审计,通过效益审计,还可以有效提高和巩固审计地位。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概念
根据西方效益审计定义,效益审计主要是指对大型项目,如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其效果进行的综合考核和评价。国内则普遍认为效益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使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现在,国家审计的目标被概括为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特别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效益审计作为一种事后的验证审计方式,不但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而且可以遏止财政投资中的大量损失浪费现象,因此愈发显得迫切和重要。在实际审计中,效益审计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但也不能局限于经济角度,我国的效益审计应当以经济为主,突出社会效益。所以,在效益审计中应当包括政策评估、决策审查、管理审计、直接经济效益的审核和整个社会效益的评价,最终落实到投资体制、法制建设和管理以及投资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
二、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经济评价的审计,但经济评价不仅政策性强,而且涉及到生产、技术、经济、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且由于工作量大和时效性强,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审计难度较大,而且审计方法也与常规的审计有所不同。
一般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有确定型、非确定型、随机型等类型,不论采取何种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都应当围绕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指经济活动是否做到了节约)、效率性(指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果性(指经济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来展开,同时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在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资金又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资金的时间价值更显重要。
(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针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的经济效益(微观)或称为财务评价;二是社会效益(宏观)或称为国民经济评价。二者之间既有统一也有分别,但由于价格失真不能确切反映项目单位产出(投入)的社会效益(费用),或存在外部效果(指没有在企业的收益或支出中包括进去的那些效益和费用),以及存在不可计量的效果(指那些不能或难以用货币度量的效益与费用如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等,也包括那些本身都无法计量的效果如美化环境、改善治安等)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
效益审计应当对两方面都予以考虑,现在普遍看法是必须要从整个国民经济或整个社会为出发点进行考察,不但要从项目的局部经济效果即微观经济效果出发,还必需从宏观效果进行考察。理想的情况是,经济效益(微观)即财务评价效果与社会效益(宏观)即国民经济评价效果相一致,企业得益越多,社会也因此受益越大。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以微观效果来间接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效果。但如果二者不一致,就应当辩证地看待了,但目前的形势来看及《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中的要求,都是应当以社会效益为主,当国民经济评价结论不可行,则应予以否定,如国民经济评价结论好,但财务评价不可行,应重新考虑方案,必要时可提出经济优惠措施建议,以使财务评价能通过。但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应当进一步通过实践的检验,因为在社会效益无法量化的情况下,政府长期大量投入,势必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仍将带来负面的效果。
(二)经济效益评价审计的方法
1、财务评价审计
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效益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的产品销售(营业)收入,财务支出(费用)主要表现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经营成本和税金等各项支出。财务效益和费用的范围应遵循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
对于财务评价,根据经济学原理,评价依据一般有: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Pt)、财务净现值(FNPV)。这三个判据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从形式上看,似乎投资回收期判据考虑时间的因素较为粗糙,在回收期内用的贴现率是零(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在回收期以后的收入和支出全部忽略,贴现率是无穷大。而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有完全相一致的评价结论,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贴现率时必有净现值大于零,内部收益率判据的优点是可在不给定基准贴现率的情况下求出来,它的值可不受外部参数(贴现率)的影响而完全取决于项目方案本身的现金流量,缺点是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给出唯一的确定值,此外在方案比较时,不能按内部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方案的取舍。
财务评价的经济要素可分为投入、产出和使用寿命等几个方面,通常这些要素首先要进行绝对量的估计,然后采用货币单位进行度量,但这些要素的量化取决于项目将来所处的环境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方案。而根据现行的评价方法,计算销售收入时,是假设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售出,销售量等于生产量,销售价格采用出厂价。这实际上是采取的非确定性决策法中的“最大最大收益值法”,因此项目在实际投产时往往达不到设计效果,这作为项目分析时应当加以考虑如何降低项目的乐观系数。
2、国民经济评价审计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进行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之一是“费用——效益”分析,其基本原则是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并考虑货币的时间因素,只是强调项目的所得是指项目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指财务评价中的收益,项目的所失是指社会的费用而不仅是指企业的支出。
一般来说建设项目的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①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效益,一般表现为增加该产出物数量满足国内需求的效益,替代其他相同或类似企业的产出物使被替代企业减产以减少国家有用资源耗费(或损失)的效益,增加出口(或减少进口)所增收(或节支)的国家外汇等;②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引起而在直接效益中未得到反映的那部分效益。项目的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①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费用,一般表现为其他部门为供应本项目投入物而扩大生产规模所耗用的资源费用,减少对其他项目(或最终消费)投入物的供应而放弃的效益,增加进口(或减少出口)所耗用(或减收)的外汇等;②间接费用是指由项目引起而在项目的直接费用中未得到反映的那部分费用。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统称为“外部效果”,对显著的“外部效果”能定量的要作定量分析,计入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不能定量的,应作定性描述,要防止“外部效果”重复计算或漏算。
国民经济评价中有关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的审计尤为重要,我国目前采用的实用做法有可贸易物品的影子价格,非贸易物品的影子价格(目前对这部分物品的影子价格确定办法的争论较大)。其中最为困难的是难以用货币进行度量的效益和费用的估价问题,通常采取的做法有:询问公众,参照公共设施以外的类似物品的市场价格,用项目工程的费用来反映效益。对于无形效果占主要地位的项目,应采用相同效果下的费用比较法或多目标决策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只能给出方案之间相对比较的结论,并不能给出方案本身的绝对经济效果的评价。
四、效益审计中应注意的方面
(一)效益审计可操作性较低。效益审计由于微观财务指标的真实性难以把握,而财务数据真实性审计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审计的基础,也将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在进行财务评价时,其基本报表有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外汇平衡表,而审计时没有相关的关联材料进行论证,只能就事论事;在国民经济评价时,影子价格及项目效益特别是间接效益等所得出的结论也无法予以证实。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审计风险难以控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审计风险产生于确定性分析中的假设条件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及工作责任心,而效益审计恰恰着重于此,所以审计风险较大。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准确地估算和确定基本财务数据,同时也要求审计组要合理地配备财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审计人员,并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
(三)效益审计迫切需要引用先进的数学模式。由于经济效益评价的财务数据及指标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比较真实完整地反映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项目的经济评价情况。所以要利用新的准确的数学分析模式,特别是概率分析模式,才能在分析评价中更好更有效地反映项目投资效益情况。
(四)计算机应用是当务之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需要大量的数量计算且分析手段较多,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得出数理统计结论,这才有说服力。
(五)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增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在效益审计中,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仅懂财务知识,也不仅仅懂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求懂工程经济学以及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知识,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十分现实也是十分迫切的事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