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对策分析
时间: 2017-06-19 10:5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也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新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拓展内部审计新思路,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转型,才能更好地在提升系统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本系统的发展,才能使内部审计之路越走越宽。   (一)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进入21世纪以来,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管理效益审计为主转变。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公司治理各相关方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极具价值的资源,因此,当前,我们推进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既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更是受托责任关系发展变化的体现。内部审计要立足于21世纪,就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二)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是建立效率政府的重要举措。政府是否高效运作,一直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标准,也是判断政府是否负责任的标准。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政府行政机构被视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效率和高绩效意味着公共部门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意味着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重视金钱、时间、结果服务的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履行职能,促进政府职责得以有效行使,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是促进建立效率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   (三)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是政府运行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队伍的工作效率,这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精神。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固定资产时采用招投标制,在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使用签约合同承包、出租制、一般使用者付费的市场方式;在内部管理运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行政环境向市场模式靠拢,采取成本核算、顾客导向、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与内部市场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参照在企业中进行的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使政府运行方式的改革得以健康推进。    

  

  

  

  二、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积极开展了审计工作转型的探索实践,我国内部审计针对性得到明显增强,审计事项检查力度和深度普遍加大,审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的内部审计转型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受到冲击。长期以来,审计部门每年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及工程结算审计等大量的常规审计项目,工作量占全年审计工作任务的50%以上。但是由于这些工作的审计目的、内容及范围固定,尽管能达到项目自身的审计目的,但很难得到管理审计项目的效果,而且,在这些常规项目审计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审计中发现的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各个单位都存在,而且屡查屡犯。随着内部审计转型推进力度的逐渐加大,原有的“不经审计,不得付款”、“审计覆盖率要达到100%”的做法已经不再提倡,但是有些同志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中,对新形势下的工作不知如何开展,对审计职能的发挥带有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是审计计划管理亟待改进。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源头,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前置环节,直接关系审计工作成效,是审计质量提高和审计风险防范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计划编制流于形式、计划体系中没有中长期计划、计划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在审计对象的选择和项目的确定上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认证程序等现象。当前,计划管理还面临着三方面难题,一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决策机制;二是如何采用风险分析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三是如何加强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沟通。   三是审计资源利用急需提高。审计资源既包括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方法资源,也包括审计手段资源。在审计实践中,审计资源是制约审计监督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内部审计进入转型阶段,效益审计的分量逐年加大。开展效益审计,需要“人、法、技”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但就目前而言,尚存在业务分工专业化、人员结构单一等问题。当前,如何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如何既做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方法资源的整合,又做好经济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和司法部门等其他审计资源的整合,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达到审计的预期目标,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的对策

  要充分认识并把握当前的内部审计环境,不断在机制和理念上的创新,迅速改变过去传统的审计认识,正确处理审计与被审计这对矛盾共同体。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作用力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审计向风险性和绩效型的根本转变。   一是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内部审计只有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的关注上,组织开展业绩考核审计和风险型审计,才能提高效益,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内部审计必须由关注历史向关注现状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流程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才能实现管理效益审计。   二是全面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从学习、工作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打好内部审计的基础,做好审计工作。要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要重视对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新的会计制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提高工作能力。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地做好内审工作,服务于本系统内部经营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要提升审计报告的应用价值,不仅要注重审计检查更应注重审计分析,不仅要注重问题发现更应注重原因分析。   三是持续改进和提高内部审计计划水平。改进内部审计计划,首先是采用风险分析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一是尽早考虑审计计划,当年计划下达后,计划管理部门就应当着手编制下一年度审计计划,多方面收集资料,适当开展调研;各业务科室在实施审计计划过程中也应注意随时收集信息,主动思考关于审计计划的问题;二是制定中期审计计划,并实行滚动编制,从而有利于适时增加规划期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是要加强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持续与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就审计的情况进行沟通。一旦在审计中发现不适当的地方,就应做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甚至可能因此停止对该项目的审计。   四是明确内部审计重点内容。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其基本含义是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范围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评价公司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作业。内部审计应立足于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公司经营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以加强公司内控管理、提高公司风险防范和整体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来源:审计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